【“疫”起加油】坚守育人初心 深耕教学科研 科大教师宅家不宅心

时间:2020-02-28  作者:韩静  资料来源:宣传部  浏览次数:

编者按: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学校决定推迟2020年春季学期开学时间。按照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3月2日,学校将正式开始线上教学工作。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的心在哪里,讲台就在哪里。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我校教师在做好“停课不停学”网上教学准备等工作的同时,抓住这段特殊时段,着力开展课题研究、论文指导、项目推进和集中班会等工作,“宅”在家中以不同的形式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

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李忠勤

——忠于职守勤于钻研做好各项工作

李忠勤老师负责的《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课程于2019年12月被评为黑龙江省一流线下课程,并被推荐参加国家级一流课程评审。该课程拟于本学期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了保证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前沿性,课程组决定将课程平台由原西门子S7-200升级为S7-1200。由于实验条件所限,任课教师尚缺乏S7-1200的实战经验。寒假期间,李忠勤带领课程组成员边学习新的课程平台S7-1200,边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受疫情影响,原计划第7周开课提前到第2周开课,且线下课程要全部在线上进行。课程组成员主动参加智慧树网、超星尔雅等网络教学平台组织的线上教学培训,认真研读上级部门下发的相关文件,通过QQ群研讨授课形式,紧急修订教学计划,精心准备教学内容,搜集教学素材,制作教学资源。虽然疫情延迟了开学,但李忠勤带领的团队及时响应“停课不停学”的要求,通过视频会议等形式集体备课,做好了新学期的教学准备工作。

备课之余,李老师还组织国家级规划教材《电气CAD工程实践技术》的编者进行该教材修订工作。以S7-1200为平台,着手策划编写《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课程的配套教材,现已与出版社达成合作意向。

做为自动化19-1-2班的班主任,在学校布置疫情相关统计工作之初,李老师就要求每个学生注册了钉钉账号,并建立了班级钉钉群。他精心设计了调查表,一次填报,掌握了学生假期行踪、返校计划和假期规划,既避免了重复填报给学生带来的麻烦,又为后续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对于每天的健康状况和地域变化统计,建立了“寝室长—督导—班长—班主任”多级审查机制。学生每天两次打卡,寝室长负责督促,每个寝室安排一个班级干部核查数据,班长负责汇总上报,班主任最终审查。多级审查机制既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又减轻了统计工作负责人的工作量,且使更多学生认识到健康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机械工程学院唐庆菊

——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应不变

在这个特殊的寒假里,唐庆菊老师在陪伴家人的同时,一直坚持按照寒假前制定的计划开展学习和工作,努力做到教书育人不停歇,科研创新不松懈。

在教学方面,唐庆菊老师充分利用中国大学MOOC(慕课)等网络教学平台,收看了《中国智造》《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基础》《智能机器人系统》等多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汲取名家名师的教学经验。为了保证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效果,唐老师建立了《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组微信群,发动课程组7位教师广泛调研、共同研讨,确定更加科学高效的教学组织方式,并提前指导授课班级学生做好线上学习准备工作。同时,通过腾讯会议对本科毕业设计学生开展了文献检索、网络调研等方面的视频指导。

在科研方面,唐庆菊老师在推进所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进展的同时,查阅了大量的最新文献资料,并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先后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国立台湾大学、东南大学、空军工程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相关学者进行了学术研讨,不断在前沿探索与交流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没有完不成的计划,只有不会做计划的人。”在临近寒假时,唐老师就指导研究生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学习和生活计划,假期里更是每天都会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并要求像平时在校期间一样每周汇报课题进展,通过微信、QQ、视频会议等方式,及时解决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

矿业工程学院秦涛

——科研教学不停歇

矿业工程学院秦涛老师在寒假期间一直没有停止科研工作,坚持学术研究、积极开展网络学术交流、指导学生科研工作。受疫情影响,原本计划二月初开展的实验室试验、现场调研、项目进展报告会只能推延。疫情当前,科研教学不停歇,目前主要开展的工作是完善国家自然基金结题报告工作,开展项目研究的理论模型建立、试验数据处理,撰写和修改学术论文,指导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准备网络教学直播课程等工作。

疫情期间,定期组织开展研究生、本科生网络研讨会议,鼓励学生居家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每天掌握学生健康状况的同时,积极指导3名本年度毕业研究生的硕士论文撰写工作,4名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工作,以及6名本科生科技创新与毕业专题论文撰写工作。

隔离病毒,但不隔离科研之路;让我们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去战胜疫情,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去面对科研;坚定与信念让人心有所往,我们将继续坚定前行的步履,一起去迎接春天的美好!

马克思主义学院刘艳君

——居家战“疫”教学科研两不误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刘艳君老师,在疫情改革开始时就和家人一起居家战“疫”了。她充分利用假期大块的时间,学习充电、搞科研、备教学。刘老师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阅读专业理论书籍,并时常与课程团队教师通过网络一起探讨科研的选题和方向,带领团队教师着手编写相关教材,定期通过网络召开视频会议推进编写进程。

教育部下发网上教学通知后,刘艳君老师认识到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立即组织课程23名任课教师集体备课,研讨网上教学准备工作和实施方案。对于刘老师和她的伙伴来说,网上教学是新事物,也是一个挑战。她们从最基本的操作开始学起,几乎每天都在群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刘艳君老师认识到网上教学是未来教学发展的一种常见教学形式,掌握一项新技能,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宅”在家里的刘老师很珍惜与家人共处的时光,与孩子一起学论语、读书;与家人一起研究美食、锻炼身体;闲下来时自己也做做手账、练练字、读读书。刘艳君老师一直认为,要永远怀抱希望,无论你正在经历什么,隧道尽头总会有光亮。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李璐

——假期不放假为了停课不停教

每一个寒假都是李璐老师的“失声期”,结束了授课任务的李璐可以好好歇歇嗓子。李老师每年都会利用寒假的大块时间,撰写自己所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的阶段性论文,为将要到来的新学期的专业课充实上课内容,根据这一届学生的情况,酌情设计新学期的教学模式、为自己主持的教研项目收集论文材料,与自己指导的大四毕业生对接就业工作和毕业论文撰写工作。

2020的这个寒假,面对此次疫情,李璐老师凭借着人文社会学科教师的新闻敏感度,以多家权威媒体的新闻报道为研究数据,分析疫情期间的网络信息动态曲线图,并利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撰写着相关的科研报告。

 

假期中,作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队伍中年轻的“老兵”,李老师特别忙碌。除了要在教学平台扩充下学期自己主讲的一门线上线下混合课程的授课资料外,还要带着教研室的老师们,从教师线上授课所应具备的几个要素,到线上课程PPT使用何种模板效果更为清晰,从共享课与直播课的区别与联系,到台式机与手机教学的利弊等方面,努力解决着即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线上教学的十几门专业课程的相关问题,为了3月份线上课程的顺利开展进行着前期的准备工作。与此同时,作为教研室主任,李璐老师还每天在毕业生群里充当“宣传员”,根据学校最新的工作安排,指导毕业生按时按规的报送个人健康情况、毕业论文撰写以及居家生活等情况,指导其他年级学生熟练的使用学生端的教学平台APP,要求学生高效地利用在线教学平台,与老师进行有效的互动、高质量的完成课后作业与小组讨论等问题。

充实的假期,在工作之余,李璐老师还会通过写毛笔字的方式,调整一下忙碌的节奏,舒缓身心,与家人一起等待疫情过后的暖阳花开。

 

快速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