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成长】魏冰:以实践赋能成长 用足迹践行初心

时间:2025-05-06  作者:张红 韩静  资料来源:人事处  浏览次数:

编者按:在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加力推进产教融合、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使命。如何让教育更贴近产业需求?如何实现课堂与企业真实场景无缝对接?答案藏在教师实践锻炼的足迹中。近年来,我校大力推进教师实践锻炼提升计划,一批批教师走出象牙塔,躬身行业一线,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用行动诠释教育者的初心与担当。本系列报道将全景展现教师实践足迹,号召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实践锻炼,共同为矿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贡献力量。本期刊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魏冰老师实践锻炼事迹。

魏冰,男,讲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2019年入职我校,现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骨干教师,黑龙江省E类高层次人才,曾先后担任深圳某新能源企业总经理战略助理及高级研发团队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为:石墨烯材料功能化制备及其在导热、电磁屏蔽和储能等领域应用。2024年,由学校选派作为研发总监赴七台河宝泰隆石墨烯新材料有限公司开展为期一年的实践锻炼。期间,获批横向课题经费30万元,主持黑龙江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1项,出版学术著作1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作为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

在七台河宝泰隆石墨烯新材料有限公司实践锻炼期间,魏冰始终秉持“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理念,通过系统性学习氧化石墨量产制备工艺技术,进一步掌握了石墨烯产业化制备的核心技术体系。通过深度参与产线技术攻关,其专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全面履行研发总监职责,统筹石墨烯改性制备工艺开发及新产品研发工作。作为技术管理核心,魏冰创新建立“周一技术共享会”工作机制,组织跨部门技术研讨会,系统梳理石墨烯领域前沿学术成果与专利动态,建立实验数据分析模型,主导完成氧化石墨生产工艺优化方案论证,并制定重点型号新产品的技术开发路线图。在成果转化环节,魏冰坚持深入实验室与生产一线,现场指导工艺优化,确保研发成果高效转化为产业化应用,推动石墨烯制备效率提升。魏冰深度参与公司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主导完成石墨烯材料技术路线图迭代升级,其前瞻性技术布局建议被纳入企业发展战略。魏冰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七台河宝泰隆石墨烯新材料有限公司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签署《校企产学研合作协议》《产学合作定向培育及转化专利合作协议》,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签订3项技术开发(委托)合同,构建起技术研发、平台共建、资源共享的深度合作框架。

在七台河宝泰隆石墨烯新材料有限公司工作现场

谈及一年实践锻炼的收获与感受,魏冰直言“企业实践,对我而言,不仅是技术能力的升华,更是一场深刻的教育理念革新”。这段经历让魏冰重新审视高校教师的角色与使命。在角色转换方面,从象牙塔的理论研究者变身为企业一线的技术创新者。在课堂上,魏冰讲授的是石墨烯的理想模型;而在宝泰隆,面对的是如何将氧化石墨烯制备技术稳定化、规模化。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让他意识到教学必须更加贴近现实。现在,魏冰在讲授《复合材料》课程中通过引入企业案例,让学生参与讨论生产线上的技术挑战,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科研转型方面,经历了从追求论文发表到聚焦市场需求的转变。在企业,科研成果的价值在于能否快速转化为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这种转变促使他重新思考科研项目的选择,更加注重研究的实用性和可转化性,推动科研项目更紧密地对接行业需求。在协同创新方面,深刻体会到校企合作的力量。通过与宝泰隆的联合研发,魏冰及其团队不仅解决了技术难题,还共同申请了科研项目,推动了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这种合作模式让魏冰认识到,高校应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摇篮,而企业则是科研成果落地的沃土。

魏冰说:“此次实践锻炼不仅使我在教学和科研领域的知识与经验得以丰富,更激发了对产教融合的热情。实践锻炼经历让他深深体会到,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更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他诚挚地邀请学校同行抓住机会加入实践锻炼行列,亲身体验这种从校园到企业,再从企业反馈到校园的闭环式学习与实践。让大家一起,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务实的行动,探索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共同书写我校服务社会、驱动技术创新的新篇章。

快速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