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成长】孙彩玉、董子龙:深耕化工实践一线 赋能产教融合新篇

时间:2025-05-27  作者:张红 韩静  资料来源:人事处  浏览次数:

编者按:在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加力推进产教融合、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使命。如何让教育更贴近产业需求?如何实现课堂与企业真实场景无缝对接?答案藏在教师实践锻炼的足迹中。近年来,我校大力推进教师实践锻炼提升计划,一批批教师走出象牙塔,躬身行业一线,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用行动诠释教育者的初心与担当。本系列报道将全景展现教师实践足迹,号召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实践锻炼,共同为矿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贡献力量。本期刊发环境与化工学院孙彩玉、董子龙两位教师实践锻炼事迹。

孙彩玉,女,副教授,东北林业大学博士,2018年入职我校,现为环境与化工学院青年骨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

董子龙,男,讲师,硕士生导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博士,东北农业大学博士后,2020年入职我校,现为环境与化工学院青年骨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煤炭清洁利用。

2025年初,孙彩玉、董子龙两位教师由学校选派赴鹤岗市中海石油华鹤煤化有限公司开展为期一年的实践锻炼。

孙彩玉老师授课照片

董子龙老师工作照片

中海石油华鹤煤化有限公司位于黑龙江省鹤岗市,是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建设的第一套煤化工装置,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大颗粒尿素生产运营企业,依托黑龙江省鹤岗地区丰富的煤炭和水资源,发展上下游一体化的煤化工产业,打造“煤头化尾”产业示范企业。孙彩玉老师在企业挂职公用工程技术监督部副经理,该部门主要负责企业能源供应与管理、技术监督与优化、安全生产及环保管理;董子龙老师挂职气化部副经理,主要负责组织完成生产、技改、节能、技术监督计划及制定各类生产技术措施、技术方案、管理制度并监督检查其执行情况。

谈及实践锻炼的收获与感受,孙彩玉老师直言,挂职锻炼是一次“接地气”的成长经历,让教师跳出校园局限,在真实场景中检验知识、积累经验。课堂上,自己是站在讲台上的授业者,而在企业,则是一个初入职场的“新人”,需要以谦逊的态度向每一位同事学习。课堂上讲授的是化学沉淀、是离子交换、是膜分离法的原理,而在华鹤,面对的是如何综合运用不同技术方法去除煤化工废水中钙镁等硬度离子。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问题解决者”,真正提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重新校正高校教学与应用的连接点。这段经历让孙彩玉老师重新思考自己的教学规划,那就是要将自己的企业实践经验与需求引入教学科研,培养能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在教学方面,要创新教学模式开展情景化教学,以挂职期间参与的企业实际项目为基础,构建教学情景案例库;要优化实习实训,依据企业实际工作流程和岗位需求,重新设计实习实训内容和考核标准。在科研方面,要聚焦技术难题,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联合企业科研团队申报科研项目,组建产学研联合攻关小组。

孙彩玉老师实践锻炼工作现场照片

谈及实践锻炼的收获与感受,董子龙老师深有感触,“此次实践锻炼,对我而言是一次全方位的成长,推动我从‘单一学术型’向‘产教融合型’角色转变,也让我坚信学无止境,在产教融合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前行。”谈及自己返岗后的工作设想,董老师强调要将自己的企业实践经验融合到工作中,着力构建“双向赋能”机制,深度融合企业实践与教学科研。在教学方面,计划把企业技改项目拆解为《煤气化技术》课程的22个模块化案例,并依托合成氨制尿素实际运行数据,开展《化工专业实验》课程的虚拟仿真案例教学,同时推动校企共建“煤化工数字孪生教研中心”,打造产教融合新平台。在科研方面,将聚焦“煤气化细渣资源化利用”持续攻关,同步搭建企业工程师与高校教师的“能力共生体”,打通“问题发现-技术研发-教学转化”的价值闭环。

董子龙老师实践锻炼工作现场照片

快速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