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4日,《科技日报》《黑龙江日报》相继报道了我校龙江产业振兴研究团队全面助力大兴安岭塔河县古驿镇水产养殖项目,打破世界最高纬度规模化养殖小龙虾新纪录。该成果以“短平快、效益高”的产业优势,为边疆乡村振兴与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注入强劲新动能。

此前,水产行业普遍认为大兴安岭地处高寒地区,无法满足小龙虾生长温度需求。我校龙江产业振兴研究团队负责人柴方营教授带领管理学院青年博士教师、省级科技特派员赵予熙,深入研究小龙虾生长积温条件,发现哈尔滨地区小龙虾达到商品规格需1300℃左右基本积温,而塔河县(北纬52°~53°)6月至8月上旬多年平均积温完全满足该要求,为高纬度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针对哈尔滨至塔河县1000余公里、超12小时的运输难题,团队精选更适应本土环境的寒地小龙虾优质种群,有效保障了苗种运输成活率。

项目推进中,我校龙江产业振兴研究团队和科技特派员前期多次深入塔河县开展调研,与哈尔滨农科院寒地小龙虾团队专家携手,先通过小规模试验验证养殖可行性,再围绕养殖全流程制定科学方案。从长时间苗种运输保障,到生长周期内的水质调控、精准投喂,团队成员全程扎根一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操技术,成功破解边疆地区特色养殖技术难题,为产业规模化发展筑牢根基。
大兴安岭小龙虾养殖具备典型的“短平快”产业优势,仅需90天即可完成从投苗到上市的全周期,资金回笼快、见效周期短,既打破当地渔业产业局限,又带动养殖、捕捞、销售等全链条就业,未来将帮助古驿镇及周边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基于此次试验成果,我校龙江产业振兴研究团队已向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黑龙江省千亿级“寒地小龙虾”产业的建议,有望为高寒地区实施千亿级冷水鱼产业战略打开新突破口,进一步带动冷链运输、餐饮加工等配套产业发展,构建特色产业生态圈,同时以产业收益吸引人才留乡建边,稳定边境人口结构,以产业繁荣夯实边疆稳定根基。

此次塔河县高纬度小龙虾规模化养殖项目的成功,是我校紧密围绕我省“4567”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全面开展校地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成果。2024年12月,塔河县古驿镇党委书记赵丽及县工信局副局长许磊等相关代表专程来到我校管理学院进行走访调研,双方就“科技小院”建设达成了多项协议,为推动科研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我校龙江产业振兴研究团队将持续发挥学科与人才优势,进一步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实践,以更多优质科研成果与校地合作项目,为龙江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科大力量”。
资料来源:
《科技日报》https://www.stdaily.com/web/gdxw/2025-09/03/content_394649.html?f_link_type=
《黑龙江日报》http://h5.hljnews.cn/h5/detail/normal/6475619000468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