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起加油】遥寄黄鹤楼

时间:2020-02-24  作者:高方  资料来源:宣传部、人文学院  浏览次数:

编者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所有人的心。2月16日,学校党委宣传部向全校师生和离退休老同志发出征集疫情防控作品的通知,得到了广大师生的积极响应,大家用文学、绘画、书法、摄影、短视频等形式,向奋战在战“疫”一线的工作人员表达深深的祝福,向坚守岗位的平凡英雄致以敬意,在全校上下凝聚起众志成城的强大正能量。现将部分优秀作品转发,以便学习交流。

眼下这个时节,有人说它是冬天,也有人说它是春天。

在这样一个颇具争议的季节,我牵挂着一个我从未踏足的城市,那里有一座我一直惦念的名楼。

是的,城是武汉,楼是黄鹤楼。

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疫,“武汉”成了中国的所有地名中最高频的语汇,“武汉”也成了最能牵动国人神经的名词。武汉,是一座与我有着学术血缘的城市。早前就常听我的博士导师说起他在桂子山求学的经历,也听他说起黄鹤楼上的暮色与晨光。说起这些时,他眼中流溢的光彩分明是从不曾改变的青春模样。

“武汉”得名于民国之时,先是合武昌、汉口于一体,后来连汉阳也一并纳入。无论其名为何,这里都是古老中国一块著名的土地——当武汉未有城池、黄鹤楼也尚未矗立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先民的躬耕稻作和涉水渔猎。在地理历史志中,这里是长江汉水的交汇之处,是大风起兮天宽地阔的楚地。在文化典籍的深处,这里回荡过楚狂接舆启发孔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的歌吟,这里唱响过屈原宋玉峨冠博带舒婉悠扬的辞赋,这里更曾发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不屈强音。

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如今更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高铁网辐射大半个中国,是华中地区唯一可以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可是,因为一场疫情,武汉“封城”了!

这是一座有着1100万人口的大型城市,这里发生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封城”之举。略算一下民生账、经济账,就连我这个数学极差的人都知道“封城”意味着什么。因为辛亥革命的武昌首义人们习惯称武汉为“英雄的城市”,此番为疫情而作出的牺牲再一次让武汉和武汉的人民不负“英雄”之称。

有人说曾经无比热闹而今却空旷寂静的武汉城就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可是,广场和夜市可以暂停,黄鹤楼旁日夜不息的长江水却不肯暂停,那一群以“生产”“生活”“生命”为使命的人也不肯暂停,他们在争分夺秒地与疾疫赛跑。

在“云监工”的注视和鼓舞下以中国速度拔地而起的“火神山”和“雷神山”早已以丰碑的形式隐隐存在,不为记录灾难,而为纪念与灾难斗争的人们。这些天,我们含泪看着有人倒下去,也含泪看着有人站出来。

一道道逆行的身影冒着危险进入武汉。他们从五湖四海赶来,他们在长江南岸集结,他们坚定地走过阅尽沧桑的黄鹤楼,甚至来不及抬起头看上一眼。他们心中有一个共同的声音在说:“不计报酬,不论生死!”

疫情当前,最重要的当然是医生。从来不及吃一顿团圆饭的除夕夜开始,全国各地的医疗队陆续抵达武汉,这些队伍让我们见识了无数份按着鲜红手印的请战书和火线上写就的入党申请书。地方的医护人员大多乘包机前来,很多后续增援的军队医护人员却只能整齐有序却又无倚无靠地蹲坐在直升飞机的机舱里。这就是人民的子弟兵!武汉市的医生说:“他们来了,我们就吃了定心丸!”

有一位在应对疫情中不幸感染的24岁的小护士,在居家隔离11天后仅凭着口服药就核酸转阴痊愈了。她说自己居家的时候,偶尔会在窗边望一望风景,“这是武汉很美的一个角落,有蓝天和大树,路笔直通向长江大桥,不远处就是黄鹤楼”。我不知道黄鹤楼带给她多大的心理安慰,但能在病中摆脱失去生命的恐惧而想到黄鹤楼,也许并不偶然。

黄鹤楼最初只是东吴孙权建在长江边的一座瞭望楼,雄姿英发的江夏太守周公瑾大约也是登过此楼的,或者那时他并非羽扇纶巾而是身着戎装。那之后的1700余年中,伴随着无常世事黄鹤楼也几度兴废,每一次重建都意味着它的新生,而它也终于成为了一处著名的文化景观。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据说崔颢的这首诗让后来登临黄鹤楼的李白无限感慨,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可是,就算没有争胜之心,黄鹤楼也实在是让人诗情洋溢的地方。那一年的烟花三月,长身玉立的谪仙人李白在这里送别了一袭白衣的孟浩然,写下一首了我们小时候都要背的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还是李白,流连此地迟迟不走,楼上听笛又发诗情说:“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于是武汉有了“江城”的别称,也有了清人宋荦题写的黄鹤楼长联:“何时黄鹤重来且共倒金樽浇洲渚千年茂草,但见白云飞去更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一曲南歌子,谁是临江仙?

是那些不眠不休奋战在一线的白衣战士,是认真执勤保障供给的警察、货车司机,是实验室里夜以继日试图早日研发疫苗的科学家,是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志愿者,是每一个听从指挥自觉居家隔离的人。从二十出头的小护士到84岁的钟南山,他们跨过一个甲子的时光并肩而立!

黄鹤楼在上俯瞰,武汉并不孤单!我们的民族,十数亿人,再一次展现了众人一体、同仇敌忾的精神。也许在长江之滨的风雨飘摇之中,人们更容易体会什么叫做“同舟共济”。

当战役结束,有多少人会来不及回望这座城市,来不及看一眼静静伫立的黄鹤楼,因为许多人的家中还有盼儿归盼女回的白发父母,还有一心向爸爸妈妈要抱抱的小儿女,因为许多人的工作中还有新的任务。

等到那一天,我会为自己也替他们,去看坚强的武汉、高耸的黄鹤楼。

作者简介高方,文学博士,散文作家,文化学者,黑龙江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授 ,校级教学名师,研究生导师,黑龙江省文化名家(“六个一批”人才)。黑龙江省文学评论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鉴定专家,龙江讲坛讲座专家。

《遥寄黄鹤楼》是作者为助力抗击疫情创作的一篇散文,现已经被《中国社会科学报》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络平台“中国学派”刊发。

快速导航